查看原文
其他

关注偏远农村的教育公平

2015-04-14 文/杨东平 瞭望
■ 农村贫困地区处于教育公平最不利地位
■ 本文为作者在“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”上的演讲


  近十年来,农村教育的大变局可以归纳为三个“大”:


  首先是学龄人口大幅度减少。大致是小学生减少了25%,初中生减少了百分之十几,而且这是一个长期趋势。


  其次大规模人口流动。流动人口超过了两亿,有人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正在转为“三元结构”,流动人口成为一个巨大的群体。


  三是大规模的“撤点并校”从国务院2001年发文到2012年紧急叫停,整整10年。这期间,很多地区,学校撤并的数量达到了50%、60%,甚至80%-90%,远远超过了学生自然减少的幅度。譬如山西、陕西的一些县,原有300多所学校,撤并后剩下30所,就是这样的强度和力度。

  

  农村学校的撤并,还有一部分是非教育的原因,就是为了拉动城市化。比如江西,当年苏荣任省委书记时曾在县城周围批地建所谓的“教育园区”,把所有农村学校“连根拔掉”,集中到园区里。年初学生要上学,就必须进城买房、租房,就这样拉动城镇化。这种逼迫农民进城上学的极端做法,加剧了农村学生的上学困难和乡村的荒芜。

  

  其后果,是造成农村学生新的“上学难、上学远、上学贵”,农村学生必须“长途跋涉”,住寄宿学校,缴纳伙食费、寄宿费,许多家长进城陪读。农村学生的人均教育支出因此增加了1000元左右,这是很多调查获得的数据。我们在2006年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,减免两三百块钱的学费、杂费,农民却又要多付一千多块的费用。那么,义务教育免费的意义究竟何在呢?而且出现了新的流失辍学。据国家审计署2012年对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审计,受就学距离远和负担重影响,一些地区学生实际辍学人数上升幅度较大(主要集中在初中学校),“重点核实的52个县1155所学校,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,增加了1.1倍。”

  

两个新的教育边缘化群体

  

 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在这个过程中,出现了两个新的教育边缘化群体: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子女被成为“流动儿童”;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成为“留守儿童”。


  这两个群体的数量都非常之巨大。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,全国17岁以下流动儿童为3581万,农村留守儿童6102.55万,占农村儿童的37.7%,两个群体总数约一亿人。据教育部统计,2013年底,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流动儿童1277.17万人,农村留守儿童共2126.75万人,合计为3403.9万人。

  

  国家解决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,实行“以流入地为主,以公办学校为主”的“两为主”政策。据教育部数据,流动儿童在城市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,2011年为79.2%,2013年达到了80.4%(三部委解答政府如何为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.决策探索.2014.3上),有两成的流动儿童未能进入公办学校,享受有质量的教育。关键是,随着特大城市加强对人口增长的控制,2014年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城市明显收紧了流动儿童入学政策,高筑门槛,许多适龄儿童被挡在学校门外,部分回乡就读,部分沉淀于城市。

  

  应当看到,大城市人口控制与给非户籍人口提供教育公共服务,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、相对独立的问题,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责任,不能将人口管理失控的问题转嫁给流动儿童。

  

  留守儿童的问题就更大。因为骨肉分离,缺乏监护人,丧失了有效教育的前提。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工作,送温暖,打爱心电话之类,但都难以填补母亲和家庭教育的空缺。全国妇联有一句很经典的说法:要想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,就要把他们变成流动儿童。也就是说,首先要骨肉团聚,有正常的家庭生活。但是,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制度性的解决。虽然我们在大力推进城市化,但对于人的城市化仍然没有做好准备。流动儿童教育及其政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变迁,到了一个新的关键点。

  

三类农村学校值得关注

  

  在农村撤点并校、人口流动的过程中,出现了3类特别值得关注的学校。

  

  一是大班额和大规模学校。按照教育部的规定,超过65人的班级就是超大班额,但很多城镇学校的班额达到了80人、90人、100人,甚至130人。比如河南某县级市的一个重点小学,平均班额达到133人。这样的学校和班级,可能是优质教育吗?教育质量如何能保障?

  

  二是农村寄宿制学校。目前寄宿制学校已经遍布全国农村地区,寄宿生规模大幅增长逐渐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体。尤其是西部山区、牧区,寄宿制学校已经形成全覆盖的态势。

  

  据教育部规划司2011年统计数据,全国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总数为10949.8万人(小学7319.4万人,初中3630.4万人),寄宿学生总数达到2907.6万人(小学987.8万人,初中1919.8万人),农村中小学生总体寄宿率达到26.6%。


  还有大量低龄寄宿。按教育部规定,只有3年级以上的学生才能寄宿,但据东北师大对870名小学寄宿生的调查,三年级之前开始寄宿的小学生累积比例高达55.4%。据不同的调查,低龄寄宿比例在20%~50%之间。低龄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,在幼年即离开父母照料,身心健康问题十分突出,存在营养不良,情感、安全等各种问题。

  

  三是农村基层学校。农村偏远地区的村小、教学点,承接农村最底层没有能力进城上学的学生,受制于师资和办学条件,教育质量普遍较差,但如果把这些教学点撤掉,这些农村孩子就可能失学。据统计,2010年全国还有农村小学21.09万所,教学点约6.69万个。如何建设好这些小规模学校,成为农村教育的一个热点和难点。

  

  必须看到,在那些偏远地区和山区,村小和教学点是不可取代的。其实,在美国、瑞士、日本、澳洲这些发达国家,也有这样的小规模学校,因为只要有人群的地方,国家就要提供教育服务。在发达国家,中小学规模都是很小的,欧洲国家的小学普遍200人左右。小规模学校并非必然“小而弱”、“小而差”,也可以做到“小而美”、“小而优”。

  

  这三类学校的问题各不相同,没有一个统一的简单有效的办法,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法加以解决。比如城镇大班额问题,各地主要采取在城区大量建设新学校的办法。其后果一方面是地方教育财政不堪重负;另一方面是加剧了农村学生向城市的集中,教育资源空间布局“城满、乡空、村弱”的不合理的现象愈发严重。有一些地方就采取了相反的策略:强基固本,反哺农村学校,政策和各种资源首先向农村学校倾斜,改善了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,促使农村学生从县城回流。山西的晋中市、湖北的黄梅县、吉林的通榆县等在这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。

  

  农村教育最关键的是教师,只要有好的教师,就会有好的教育。这需要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,稳定农村教师队伍,提高农村教师的质量。最近,中央深改小组通过了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(2015-2020年)》,把农村教师的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,这表明,中央政府对教育公平的认知,似乎比教育学界更清晰。(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、北京理工大学教授)


瞭望 OutlookWeekly1981


欢迎关注瞭望微信
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 下载瞭望客户端

更多精彩,请订阅《瞭望新闻周刊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